原标题:山东援疆实行三个“一”——用文化引领生活
“文化是个软实力,不可以急于求成。”山东省东营市援疆指挥部指挥、疏勒县委副书记张锋在这方面颇有一套心得体会:“要创造精品,不可以把文化强加于老百姓,更不能糊弄老百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山东着眼把援疆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抓文化援疆工作,架起了鲁喀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桥梁。“加大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重塑疏勒县的文化形象、振奋各民族群众的精神,也能带动旅游业、招商引资等工作同步发展。” 疏勒县发改委副主任吴红波说道。
为此,山东省东营市援疆指挥部举办了“三个一”系列活动。
一套精品口袋书——“做文化不可穿新鞋走老路”
办公室里,张锋小心翼翼的拿出了一套他珍藏的口袋书《疏勒述说》。“这一套书已经为数不多了,我很宝贝。”
《疏勒述说》以讲述疏勒过去、描绘疏勒当代、讴歌疏勒未来为主题,编写了分为《疏勒的述说》、《我在疏勒成长》、《疏勒温暖》和《家在疏勒》四个章节共12本一套的口袋书。“我们考虑过很多版本,最终才定的这一版。”张锋回想起当时的不容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调研,找相关的专家,一张又一张的校对。现在终于出版了,我们也心安了。”
《疏勒述说》于2015年印刷了一万套,免费发放给当地百姓,取得了一致好评。“老百姓喜欢了,就说明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张锋告诉记者:“这次的口袋书是个实验,口袋书他们都见过,但怎么让老百姓眼前一亮,这是我们考虑的事情,做文化不可穿新鞋走老路。”
吴红波介绍说,《疏勒述说》无论是绘画水平,还是历史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在目前新疆连环画出版界都处于先进水平。
一出民族舞台剧——“学会创新才能进步”
“如何将疏勒的文化发掘出来,这也是一个挑战。”张锋说。
为加快推进文化援疆工作,用现代文化引领发展,东营市援疆指挥部投入援疆资金200万元,倾心打造了一台极具西域风采和民族特色的大型爱情歌舞剧《疏勒之恋》,全剧分为《花恋》、《诺言》、《沉香》、《化柳》四部分。故事主要讲述了疏勒县亚曼牙乡一对相爱的维吾尔族青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以死抗争、双双自尽的生死之恋。“我们在故事发源地亚曼牙乡演出的时候,下面的观众无不热泪盈眶。在这一瞬间,我感觉我们这次成功了。”张锋说。
歌舞剧在保持新疆特色的基础上,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舞台艺术,在时空对接、视觉交错中营造了亦真亦幻舞台效果,
歌舞剧《疏勒之恋》是2014年疏勒县重点文化工程之一,也是山东省文化援疆重点项目之一,更是宣传新疆的一张靓丽的名片。《疏勒之恋》被誉为西域版的《梁祝》,成为众多诗人、学者、艺术家讴歌、研究的题材。据了解,2016年4月,《疏勒之恋》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最高奖“天山文艺奖”,目前已累计演出60余场,并到山东济南、东营和青岛进行了11场巡演。
一个农民画培训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来到这之后,发现这里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瘠,我们就有一个想法,可以尝试用内地相对成熟的理念,将疏勒的文化挖掘出来,用他们的文化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张锋说。
于是,东营市援疆指挥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联合主办了南疆片区农民画家培训,三千余人接受了培训,累计创作农民画600余幅。东营市援疆指挥部精选了300余幅作品,分成《田野的芬芳》、《勤劳的美德》等六个专题,以《疏勒如画》为题集结出版。
农民画作为一种原生态艺术形式,没有受当代流行文化和专业画创作风格的影响,就像农民的心灵纯洁而朴实。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结构独特、风格自由、色彩对比明亮、思想健康、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喀什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呈现了他们向往现代文明进步、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望和勤劳勇敢的特征。
“老百姓非常认同这种方式,他们喜欢绘画这种表现手法。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锋告诉记者:“我们通过‘三个一’活动发现,这里的老百姓非常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一些手段,去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对生活更加有信心。”(马冰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