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新教授简历
Ⅰ、本人概况 张全新 ,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委讲师团团长,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逻辑学会会长,山东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政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等等。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第937-2000079号)。 学科专长:哲学、中西哲学史、中西思想文化史比较 Ⅱ、 主要经历 1976.10~1978.11 《解放军报》理论部 编辑 1978.11~1983.8 济南军区理论培训基地 教员、副处长 1983.8~1986.8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攻读硕士学位 1986.8~1991.3 济南军区宣传部理论处 处长 1991.3~1996.8 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理论学习》杂志 主编、副教授 1996.8~1998.6 中共山东省委《发展论坛》杂志社 社长、教授 1998.6~2002.1 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 团长、教授 2002.1~至今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副部长兼省委讲师团团长、教授
塑造论哲学体系的特点和意义
在个人的哲学研究中,张教授一直锲而不舍地向当代哲学面对的种种难题冲剌。这些哲学难题总地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哲学这门学问产生后,一直为历代哲学家所追问的那些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或叫元哲学问题;二是当一些哲学家对一些哲学元问题给出一定解决方式,从而面对如何构成哲学体系的问题;三是由某种哲学体系展开来说明和解决当代诸多学科的前沿问题,说明和解决逻辑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中的种种问题。 因此,若干年来,张教授投入了很大精力,力求站在整个哲学发展史的长河之中,站在与历史上特别是与当代有影响的哲学流派充分对话的地位;对如何解决哲学这门学问本身的困难,并把哲学思考投射于当代人类的境遇;由哲学的对象、方法、体系难题,即从哲学的元问题出发,提出一种立足当代并融汇中西哲学优秀成果的哲学见解;而且进一步向逻辑学、美学以及心理学诸领域展开,解决这些领域中的诸种困难,以形成有坚实哲学基础的学科建设。关于这方面涉及的原理性研究,充分体现于他在199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0万字大型专著《塑造论哲学导引》之中。《塑造论哲学导引》由三卷组成。第一卷“在千年世纪的交汇点上”,首先从哲学的对象难题、方法难题、体系难题出发,直接面对哲学的对象“至大无外”并“涉及自身”的难以对象化的的困难,针对表明了经验达不到普遍必然性的“归纳问题”, 提出了一个:在“自然塑造人”中把普遍必然性给予“文化人类”,在“人塑造自然”中把普遍必然性给予“人类文化”的双向建构图式,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在人与自然的双向塑造中才得以确立的。其中强调,既然哲学是关于形而上的学问,哲学追问的是普遍的必然性,所以哲学方法实施的首当着手之处应是人的“塑造之物”,在人的实践与人的衍生中,这成为“自然塑造人与人塑造自然交汇点”的“文化”。以此为镜,在一种“分阶映照方法”中,实现“心在形而上”与“存在形而上”的映照,实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映照,才能使主体的必然性得到确证,从而把自然界看成是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形成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客体对象;而哲学体系构成的枢纽主要在于哲学史和科学史中所实现的显意识与潜意识或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映照,围绕这个枢纽,哲学是以超意识为前阶经显意识与潜意识的映照向与无意识的统一超越,科学是以无意识为前阶经潜意识与显意识的映照向着超意识的和谐超越。这两个方面相互交错、首尾衔接,形成着对普遍必然性的证明和证实,形成着形而上统摄形而下和形而下支持形而上,形成着塑造论哲学体系。第二卷“在东西哲学的交汇点上”,从文明的发端讲起,论述了东西方哲学发展的各自特点。进而对西方哲学主要从逻辑追问的角度看过去,对东方哲学主要从伦理追问的角度看过去,揭示出在哲学追问普遍的“存在”和必然的“成”的历程中研究重心转移的情况,并且指出正是在这种追问中哲学重心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经实践论走向着塑造论。由于主体的普遍必然性被确立着,人们对于客体,对于成为人的现实部分的自然界,对于作为自组织调控系统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才不断得到着实证性的把握。第三卷“在自然塑造人与人塑造自然的交汇点上”,展开论述了理论、艺术、技术、道德意识的无意识前提,论述了理论真、艺术美、技术益、道德善何以在潜意识显意识运行中成立,论述了有灵性的人与自然界的灵性在塑造单子和谐中的超意识状态。这指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塑造论哲学导引》出版后,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从诸多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纷纷认为,该书力求站在人与自然、东西文化、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进行哲学沉思,提出塑造论哲学体系,这对于解决当前和将来的问题可能产生很有意义的影响,会在历史的发展中显示出其作用和价值。 首先,塑造论哲学站在自然塑造人与人塑造自然的交汇点上来确立主客体关系,有利于对种种文化形态作出重新审视。该著作的一个很重要之点是,强调哲学的首当着手之处应在于自然塑造的文化人类所塑造的人类文化。这提醒人们充分注意到:人的塑造之物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衍生中的人所实践的自然;它应体现文化人类与人类文化的统一,衍生与实践的统一;实现这种统一便指向文明,不实现这种统一便指向非文明。可见,作为人的文化创造有“一剑二刃”的性质,既可延长自己又可束缚自己。人总是处在“文化悖论"之中,总是处在建设性与物役性之中,总是遇到生动性与规范性以及开发与节制等等的冲突。只有寻求实践与衍生的统一,文化人类与人类文化才能统一,才能形成真正的文明。基于此,可对理论的、艺术的、技术的、道德的及整个社会领域中以往纠缠的种种问题作出回答;同时,对于说明本世纪下半叶人们所揭示的西方文明的衰落以及当代凸现在人类面前的种种危机,使人们以一种正确的观点对待人的实践、对待生产力的提高、对待经济增长、对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待人和社会的持续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着直接的哲学理论基础。 其次,塑造论哲学站在东西方哲学各自走向的交汇点来实现哲学方法,有利于让以往哲学成果得以充分容纳和沟通。以往一些哲学往往简单地以某种“正确”与“错误”的标尺对历史上种种哲学体系进行剪裁,这样历史上能够算得上“正确”的哲学就了了无几了。而塑造论哲学在展开其体系时,把东西方哲学的历史走向看作就是塑造论哲学分阶映照方法的实现过程。这就把东西方哲学发展中所提出来的种种学说看成了塑造论哲学方法的实现环节,当成了塑造论哲学体系内容的组成部分,从而做到在东西方哲学不同追问方向的交汇点上,通过以言哲学史而言哲学,使其哲学带有了很大容纳性,并使种种哲学流派在同一体系框架中得到充分沟通。这既显示出塑造论哲学方法是体现于整个哲学史的,又显示出塑造论哲学体系是整个哲学史建构的结果。这可以避免在进行东西方哲学比较中往往只注意归结共同点和差异点的简单作法,从而在东西哲学的交汇点上确立起塑造论哲学体系。这对于加强东西方哲学乃至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互相融汇,并使中国的哲学研究走向世界,开辟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思路。 另外,塑造论哲学站在哲学与科学在千年世纪交汇点的丰厚成果上来解决哲学的元问题,有利于使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得到更好说明。人类文明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开始哲学与科学并不严格区分:在人的思维意识二重化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哲学”很大程度上直接面对经验世界,所以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就是科学;科学由于本身还不能分门别类,很大程度上与哲学考虑的问题大体一样,所以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就是哲学。后来科学与哲学得到明显区分:哲学出现细致的分门别类,所以面对形而下的特质愈益明显;哲学追问意识思维的普遍必然性,所以面对形而上的特质愈益显著;而哲学和科学发展到今天这个向下个千年世纪过渡的百年,科学在深入分析和充分综合之中越来越达到一种似乎主体与客体难以区分的地步,哲学在其重心转移的历程中更是显示出必须统一地考虑主体与客体才能前进的特征。正是在这种交汇点上共同走向塑造论。《塑造论哲学导引》基于这种情况,提出了“塑造单子和谐”的见解,进一步论证了使“哲学统摄形而下和科学支持形而上”何以可能的条件。这既可使哲学对于塑造论哲学所揭示的哲学对象面对至大无外去追问形而上的对象难题、哲学方法难以达到形而上的方法难题、哲学体系难以使形而上与形而下相衔接的体系难题,得到更好的说明;又可使哲学对于各学科中一系列争论不休的难题,通过解决逻辑学、美学、技术论、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的一系列问题,以至对于当代自然科学中争论不休的诸如量子力学关于测不准关系的实验、关于延迟选择的实验以及当代物理学、宇宙学中的人择原理等等中的主客体难以区分的问题,得到恰当说明。塑造论哲学对于人们把握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从而按一个更好更恰当的思路去发展科学、发展哲学,提供着很有活力的生长点。 张全新教授由塑造论哲学延伸至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命题,突出关注了几个方向: 第一,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命题,努力由塑造论哲学出发奠定更坚实的哲学基础。 1.著者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文化人类”与“人类文化”走向统一的漫长历史过程。关于这个问题,书中明确提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程度与文化人类塑造人类文化的总体水有关”。 随着文化人类所塑造的人类文化的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程度也不断提高。该书通过对“文化人类”与“人类文化”这两个概念作出特有的规定,通过引述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的著名论断,强调指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渐次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那种人为地想跨越社会发展阶段而消灭分工、取消商品经济,把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较为初级的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同时,那种降低人的全而发展的标准,把人的全面发展仅仅等同于知识思想和体能的教育过程的观点也是肤浅的。塑造论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性的问题在于,人在某种条件下能全面地确证自己的本质。其真实含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在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全部成果中,自由地选择它们、占有它们,在最符合个体本身的兴趣、爱好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操作技能,以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2.由对“塑造之物”的社会性加以深刻揭示,论证了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互依存、共同增进。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往往较多地集中在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但是对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则缺乏从解决哲学的元问题出发,进行基础性论证,塑造论哲学则由揭示哲学的对象性难题、自身方法的难题、体系构成难题,提出要实现对普通必然性确证,必须把人的“塑造之物”作为首当的“着手之处”。这里面包含着对于人的必然性如何确证问题加以解决的新视角、新思路。正是由这个视角和思路而展开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以往许多学说存在的缺陷。书中强调,人的“塑造之物”作为“文化人类”和“人类文化”的结晶,它既是“个体”的,又是“人我”的,更是“社会”的,这上面体现着历史和现实积淀于其上的,集个体、人我、社会所有因素的确证和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于在“塑造之物”之上所达到的“塑造单子”的“圆满”由此才进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在此情况下,“首先,个性的发展不能离开集体,因为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个人才能全面占有社会的财富,才能有全面活动并全面占有对象世界的条件;其次,集体的发展以个性的发展为基础,因为集体由个人组成,其中每一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所以集中独特个性越多,集体以致社会就越丰富,也越富有生机”。这样,个人不是孤立的,他总是在其生产中,在其创造的文化形态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和社会组织之内。因此,个人的发展总离不开“塑造之物”,所联结沟通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组织,总离不开社会中的集体。从大的方面讲,人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塑造之物”在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中,体现着社会的发展程度,构成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不可能超越这个环境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是由每个个人的组成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须体现在每个个人的全面发展上。个性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同时,没有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单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人的全面发展应与自然的发展达到合谐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不断进步为前提的。而当我们衡量社会进步的程度时,一般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人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大小来衡量。而塑造论哲学又认为,单纯把此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是有问题的。传统上人们曾把人多力量大,开发资源越多越好作为肯定的价值判断,然而事实却是,如果对人口的急剧增长不加限制,那么自然界就无法承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加限制,那么自然界就无法为人类提供正常的生存环境,这就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现在,己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代世界的重大课题。因此,书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满足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与大自然不应是相悖的,而应当是相成的”。 张教授从人对自然的塑造带有“一剑两刃”性这个问题来展开论证,这针对着如下事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改善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条件,总是力求更大程度地占有和改变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又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己生命活力的自然基础。这似乎形成了一对矛盾:要么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遭到破坏,要么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陷于停滞。然而,应当看到,这一对矛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逐步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近几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索。事实证明,人类可以在控制人口爆炸、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乎衡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加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使诸因素达到合谐统一。 第二,强调要特别重视对“人的主体能力”的开发。 张教授强调指出,应当看到人类长期以来对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的估量是很不充分的,其实际开发利用率一直很低。心理学家们估计,一个正常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现在大约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最乐观的估计也不超过10%。因此,唤醒沉睡于人体内的种种潜能,使之获得充分、全面的利用和实现,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那究竟如何来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呢?《塑造论哲学导引》认为,人的主体能力主要体现于主体实践能力,这里面包括着理论的、艺术的、技术的、道德的方方面面因素,正如作者与诸多学者已达成共识的:有这些能力,才构成了人把自己从自然中提升出来并成为主宰万物和优化自身生活的丰富条件,构成了人之所以能够具有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人的主体能力越强,人的主体地位就越高。所以,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作者在此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这抓住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关键。近年来,学术界有学者反复论证确立一种“能力本位”的社会机制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把人的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和根本对策。这一见解与塑造论哲学的主体发展观不谋而合。
第三,对于社会发展中的“理想人格塑造”问题,作出了充分研究。 什么是“理想人格”? 《塑造论哲学导引》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理想人格是表征人格发展最佳状态的主体性范畴,其基本内涵是作指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所普遍推崇和肯定、反映民族文化和理想、并且由此而值得所倡导和推广的人格模式。理想人格是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它的设定、宣传和推广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的走向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也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塑造论哲学导引》一书勾勒出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的要素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和标志特征,提出了理想人格的设计原则及其社会化塑造的机制。作者认为,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是要坚持和贯彻正确的原则,切实纠正长期以来在人格培养问题上存在的弊端;建立国民理想人格的社会化塑造机制,包括教育塑造机制、市场塑造机制、政治塑造机制和文化塑造机制等等。这才能全面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人格塑造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大作用,深刻认识了国民人格塑造与社会结构转型的互动关系。把握住这些方面才能对于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的积极变化、存在问题、转型方向、塑造目标以及理想人格的设计原则和塑造机制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
张教授一九九七年以来主要科研成果目录(包括论文、专著、译著、统编教材、发明创造等)
著作: 《塑造论哲学导引》80万字专著,个人独立完成 。1996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外80多家报刊予以评论。1998年获第十三届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西哲学方法史研究》50万字专著,个人独立完成。1996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1997年获第十二届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现代物理学中的“实在”与“时间”问题——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超弦理论及当代宇宙学的塑造论哲学审视》20万字专著,个人独立完成,山东科技出版社,2003年。 《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30万字专著,泰山出版社,2004年1月。 《教育哲学概论》二人合著,22万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年。 《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60万字著作,主编。2002年山东人民出版社。 《江泽民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上下卷),70万字,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责任》,42万字著作,第一副主编 。2000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几家报刊评述。 《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发展研究系列》,5 卷本著作合有70万字,两位副主编之一。200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十几家报刊评述,一些论点加入到十六大报告的起草中。 《江泽民思想理论体系研究》(上下卷),其中子课题负责人。200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 《哲学何以可能》,《理论学刊》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9期全文转载。 《当代物理学的塑造论哲学审视》,《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 《康德主体性道德哲学及教育学意义》,《文史哲》(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 《试析存在主义的学生观》,《当代教育科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21期。 《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的使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 《人的全面发展.学习性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东岳论丛》(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 《按“三个代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02年5月30日。 《论创新》第一作者 4千余字《光明日报》2004年1 月14日。 《新的里程碑与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03年1月16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学刊》(核心期刊)2004年第一期。 《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理论学刊》(核心期刊)2002年第五期 《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转摘。 《新的里程碑与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学习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东岳论丛》(核心期刊)2003年第1期。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协调统一问题》,《理论学习》2001年(3月)第3期。《劳动和效用的负熵价值论》,《新华文摘》2001年(8月 )第8期。 《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 原载1998年(5月)第5期《发展论坛》。《新华文摘》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被评为第十四届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大众日报》2003年6月22日。 《“三讲”教育与“三个代表” 》,《理论学习》2000年(5月)第5 期。2000年《理论学刊》(核心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著》,《理论学刊》(核心期刊)2000年(11月)第6 期。 《新的里程碑与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学习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理论学刊》(核心期刊)2003年第1期。 《江泽民关于世界多样性的观点》,《发展论坛》1998年(3月)第3期。 《学习江泽民关于创新意识的论述》,《发展论坛》1998年(8月)第8期。 《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理论学习》2000年(9月)第9期。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路明灯——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述》,《理论学习》2000年(7月)第7期。 《重视研究“新经济”现象》,《理论学习》2000年(8月)第8期。 《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道德建设问题》,《发展论坛》1997年(4月)第4期。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趋势》,《理论学习》2002年(3月)第3期。 《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载文集《科学的理论,伟大的旗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研究报告)》 作为带头人与其他同志合作。载入《关于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领导干部要学点自然辩证法》,2人合写,省委领导批示。 《自然辩证法研究》(核心期刊),2002年第8期。山东省科协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 《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核心期刊)2001年第11期。 《关于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研究》,《理论学习》2002年(4月)第4期。 《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新理念》,《大众日报》2002年3月17日。 《做好区域经济这篇大文章》,《大众日报》2003年9月28日。 《积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发展论坛》2003年第11期。 《必须坚持的重要制度——谈每个党员都应认真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大众日报》1999年3月18日。 《学风与信念》,《理论学习》2000年(6月)第6 期。《发展论坛》2000年(10月)第10期。 《求真务实 开拓理论工作新局面》,《理论学习》2000年(10月)第10 期。 《做好五中全会的理论宣传工作》,《理论学习》2000年(11月)第11 期。 《认真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深入理解“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理论学习》2001年(7月)第7 期。 《开拓研究“效率与公平”的法律价值人学分析新视野》,《理论学习》2001年(4月)第4 期。 《评〈科学与信仰〉》,《理论学习》2001年(5月)第5 期。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读〈科学与信仰丛书〉感言》,《理论学刊》(核心期刊)2001年(5月)第3 期。 《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述评》,《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 (4月)第2 期 。 《子思的“诚”与孟子的“心” 》,《发展论坛》1998年(4月)第4 期。 《关于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道意〉》,《理论学习》2000年(3月)第3 期。 《“耗散结构论”与“非平衡系统经济学” 》,《发展论坛》1998年(1月)第1 期。 《关于复杂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情况》,《发展论坛》 1999年(3月)第3 期。 《量子力学中的物理实在问题——关于当代物理学塑造论哲学解读(之一、之二、之三、之四)》,《理论学习》2002年(6月、9月、10月、11月)第6 期、第9 期、第10 期、第11 期,2003年(2 月)第2期。 《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的多彩画卷:〈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党的理论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理论学习》2003年第8期。 《对先进典型崇高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评〈齐鲁之光——新时期山东先进典型群现象研究〉》,《理论学习》2003年第10期。 《理论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伟大时代的群众实践》,《理论学习》2003年第11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山东社科界》2003年第6期。 《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发展论坛》2003年第7期。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载新华网山东频道,2002年11月22日。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新华通讯社山东分社,2002年11月15日。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山东青年报》2002年11月14日。
一九九七年以来,本人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简介(包括著作、论文摘要、获省、部级以上奖或省、省级以上鉴定的成果介绍和社会评价等)
名称:塑造论哲学导引 完成时间:1996年8月 专著《塑造论哲学导引》1998年获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与《塑造论哲学导引》相关的研究和成果 作者完成《塑造论哲学导引》,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与种种哲学难题纠缠的过程。此种难题总起来讲涉及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哲学这门学问产生后,一直为历代哲学家所追问的那些带根本性的哲学难题,或叫元哲学问题;二是当一些哲学家对这些哲学元问题给出一定的解决方式从而构成哲学体系,依此来说明各科学学科前沿课题,所遇到的对原有哲学体系产生巨大破坏性冲击的难题。作者多年来一直契而不舍地追问以上难题,有计划地从不同角度抓住一系列重大课题展开研究,逐步取得成果。这成为写作 《塑造论哲学导引》的基础。 (一)系统地对东西方哲学诸源流的各自走向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做了艰苦的梳理和研究。 由此形成的较集中的前期成果主要是:1996年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哲学方法史研究》(约50万字),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此书中己构成《塑造论哲学导引》第二卷中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与此相关发表了《人类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党校论坛》1982.9)、《子思的"诚"与孟子的"心"》(《发展论坛》1998.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哲学是何以可能的》等学术论文。 为了对原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特别由西洛可夫、爱森堡、米丁、尤金、罗森塔尔以及康斯坦丁诺夫等人编写大量书藉对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加以介绍并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体系进行研究,作者曾把这个体系放在整个哲学史中,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放在当代各种哲学思潮的冲撞中,加以考察。在考察中注意审视大量的原初材料。围绕于此,与其他同志联合翻译了40余万字的《苏联20年代关于历史唯物论的论争》(中央党校1983年);翻译了由当时苏共中央审定而作为标准教科书的约60万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当时最新版本(译出后被中央党校列为马哲原理研究生参考用书)。另外还由个人全部翻译了原苏联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问题》主编凯德洛夫所著的20多万字的《列宁主义哲学与当代自然科学》一书(199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还参与了山东社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的编写,重点承担了"狄慈根"部分。这些工作及成果,使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原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积极之处与不当之处,有了深入的认识。作者还特别结合我国哲学界和高等院校关于如何编写马竞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争论,对如何使之不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如何才能纠正和消除苏联教科书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及其影响,如何适应当代的发展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一系列看法。这均成为写作《塑造论哲学导引》的前期基础性背景材料。 (二)广泛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当代问题做出大量的捕捉和研究。 1、首先重点关注了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及其被提升为一般方法论在各门学科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早期成果主要是198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形成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23万字)。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中对《资本论》关于抽象与具体的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方法结合当代各门科学学科体系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提出抽象具体是理论思维的基本矛盾并依此展开成体系的论述。此书出版后 《光明日报》(1982.4.4)、《自然辩证法报》(1982年第24期)、《文摘报》(人民日报社编1982.12.14)等发专文评介。由此书派生发表了诸如《理论体系完备性的基本条件》(《东岳论丛》创刊号)、《科学认识中的归纳和演译》(《齐鲁学刊》1981.3)、《澄清一个不正确的提法》(《天津师大学报》1983.1《新华文摘》1983.6摘编)等研究论文。并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了硕士论文《理论思维的基本矛盾——兼论数学公理化及诸逻辑系统形式化的统一性问题》,被中央党校作为优秀学位论文予以表扬。作为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思想观点,贯穿在 《塑造论哲学导引》第三卷中篇第一章第二节中,并给以重新系统地简要概括而成为书中重要内容。 这期间还翻译发表了一些译文、译著,如:《概念论》(载《科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年第4期)、《论具体》(载《科学方法》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列宁论自然科学中的“革命”和“危机”》(载《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2年第6期)、《现代数学的方法论研究》(载 《自然辩证法论文集》1992年)等。并在参与省社科院组织编写《世界名著大典》大型工具书时,翻译撰写了有关当代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等论著的介绍。其中有些资料在《塑造论哲学导引》中加以概括、转述或引用。 2、基于对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作者在社会科学领域,还展开了关于当代经济学的研究。早期的成果,如在1980年《经济研究》第10期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方法论问题》,其论点被列为在社会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体系方面与孙冶方、洪远朋并列的三大派观点之一(见198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若干问题争论》中的理论概括和综述)。近些年还展开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马克思《资本论》方法和体系与萨谬尔森经济学方法和体系的比较研究、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比较研究等等,形成了如《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协调统一问题》(《理论学习》2001.3)、《劳动效用的负熵价值论》(《新华文摘》2001.8)等论文。这些成果,近期已整理成书稿,经济日报出版社拟计划出版。以上研究成为《塑造论哲学导引》中所论"塑造单子"应用于社会系统的重要料基础。 3、基于对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作者在自然科学领域,拿出大量精力对一些前沿学科中的新发现新进展加以审理。特别对于当代物理学中关于主客体的争论,对于哥本哈根学派以至当代大量科学哲学家的广泛讨论,对于从爱因斯坦与玻尔到彭罗斯和霍金长期争论中涉及的量子力学一系列难题,对于成为争论焦点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实验、惠勒延迟选择实验、EPR佯谬等等的哲学解释,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思考,此成果已体现于《塑造论哲学导引》第二部下篇之中。一系列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其中《当代物理学的塑造论哲学审视》被《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作者还对这些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扩充整理,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物理学中的“实在”与 “时间” 问题——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超弦理论及当代宇宙学的塑造论哲学审视》一书,山东科技出版出版。 (三)作者在论述塑造论哲学时,突出形成着这样的见解:任何哲学体系的建立都必须首先过逻辑的门坎。 在历代而且特别在当代,各门学科 (其中也特别包括着数学),其在逻辑基础方面凸现的难题对于哲学体系的建构有着直接的破坏性。哲学作为指向形而上的学问,一方面应当对逻辑学(以及数学)所遇到的困难给出解决的思路,另一方面哲学本身也是要以逻辑来思考的,而且哲学要用逻辑来思考逻辑,这种自我相关的情况本身就纠缠着大量以通常逻辑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在当代要成为有建树的哲学家,就不能不首先是关心解决逻辑难题的逻辑学家。因此,作者特别把“当代逻辑发展与当代哲学体系重建”看成是必须首当其冲迎刃而上的课题。于是作者基于自前期关于《形成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23万字专著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中国哲学年鉴》曾发专文给予评介)的研究,对于形式逻辑、辩证法的逻辑,以及近现代的数理逻辑和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研究;并对于当代逻辑和数学所遇到的有关归纳问题、蕴涵怪论、系统思维悖论、集合论悸论、哥德尔定理中一系列令当代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思想家苦恼不堪的难题,从哲学体系对其的容纳性上作了艰苦思考。比较集中的成果表现于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逻辑哲学引论》一书之中,此书独特地提出了一个“金字塔同构模型”,依此对其中总结概括的当代逻辑纠缠的十大难题进行哲学说明,并整个地重新梳理了一个与以往著作论述不同的逻辑史系列。这成为形成塑造论哲学体系的方法论前奏。《逻辑哲学引论》出版后,《中国哲学年鉴》1990年卷作为年度重要研究成果发专文予以评介。另外还有在1987年第6期《文史哲》上发表了《语义悖论·语言分层·维向转换》等论文。一些逻辑学家 (如王贵秀等)认为,其中对"思维与语言维向转换律"的揭示,是个重要发现;这对计算机逻辑有着重要启示而且由此可能会引发建立起一套前人没提出过的维向转换逻辑系统。该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作者还围绕研究当代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困难,翻译了大量有关资料,并出版了《系统方法概论》一书,杨献珍作序,《自然辩证法报》、《解放军报》发文介绍,获山东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与此相关还发表了《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研究》(《山工大学报》1987.2)、《耗散结构论与非平衡系统经济学》(《发展论坛》1995.1)等论文。这些成果都成为形成塑造论哲学的重要基础,其研究材料在《塑造论哲学导引》中被大量运用。 (四)更重要的是,塑造论哲学的现实任务在于为人和社会全面而持续发展做出大纵深的哲学论证。 在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中一直关注着人类解放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使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另外当代凸现的全球问题把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到世人面前。我们党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旗帜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别强调社会全面而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进步。《塑造论哲学导引》的第三卷最后部分主要涉及到对这些问题的哲学基础性论证。此书出版前后,作者由此结合我国实际,把其中原理加以引申,专题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书籍及政策建议等。如:《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道德建设问题》(人民出版社《学习》杂志1996.3、《发展论坛》1997.4)。与包心鉴一起主编了《发展:中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出版后全国许多报刊,如:《光明日报》1997.11.4、《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1、《理论学刊》1998.1、《发展论坛》1997.11等发专文予以评介)。还在1998年第5期《发展论坛》上发表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意识》一文,引起很大反响:《新华文摘》1998年第7期在重要位置上(并在封面列要目)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卷(D21998.7)全文刊出;并被收入求是杂志邢贲思主编的《江泽民论述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出版)。再就是作为主编组织撰写了《共产党执政规律》(60万字)、作为副主编组织撰写了《江泽民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上下卷、70万字)以及参与编写《江泽民思想理论体系研究》、《党的十六大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等等山东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和著述。这些运用于宣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思想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塑造论哲学研究的重要引申。另外,《东岳论丛》2003年第6期发表的《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发表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的使命》,以及《理论学刊》、《东岳论丛》、《大众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文章,也是这方面的重要展开。同时应用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写了一系列的论文。 二、对《塑造论哲学导引》的报刊评价、引用转载、采纳应用等情况: 《光明日报》1997年4月26日《在人与自然的双向塑造中确立主客体》辛文(中央党校原理论部副主任、教授、生导师崔自铎笔名)。 《人民日报》1997年5月17日《〈塑造论哲学导引〉评介》韩庆祥 (中央党校马哲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师)。 《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1997.6《关干"文化人类。与"人类文化"的哲学反思——读 〈塑造论哲学导引〉》邹广文(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 《中国哲学年鉴》1997年卷《〈塑造论哲学导引〉评介》。 《东岳论丛》1997.4《跨世纪的哲学反思与重建——读〈塑造论哲学导引〉》邹化政(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央编译局主办)1997.5《探索哲学创新之路——读张全新著 〈塑造论哲学导引〉》何中华 (山东大学教授)。 《Openings》NO.2 1997.2《A Groundbreaker in philosophy》bY Wang Wei。 《高校政工》1997.4《认识与实践关系新论——读 〈塑造论哲学导引〉》高轩(山东省高校工委副书记田建国化名)。 《泰安日报》1997年8月27日《面向新世纪的哲学创新之作 ——〈塑造论哲学导引〉评介》张涵。 《中华读书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光明日报社主办)1997年10月1日《站在交汇点上的哲学沉思》史天经 (大众日报理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大众日报》1997年2月25日《〈塑造论哲学导引〉出版》。 《山东师大学报》1997.5《一种新哲学史观的启迪读 〈塑造论哲学导引〉》苏建国(哲学副教授)。 《济南日报》1997年8月4日《〈塑造论哲学导引〉简介》。 《新华文摘》1997,10《跨世纪的哲学反思与重建——读〈塑造论哲学导引〉》邹化政 (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3卷增刊《全国逻辑学学术活动总汇报道》。 《历山学刊》1997.4《哲学创新的尝试——读 〈塑造论哲学导引〉》英娜(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领导科学报》1997年12月10日《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读张全新著 〈塑造论哲学导引〉》张友谊 (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 《山东年鉴》1997年卷《塑造论哲学导引》评介。 《发展论坛》1998.1《哲学历史呼唤中的现实哲学思考》潘立玉(副教授)。 《山东社科界》1998.1《当代逻辑与 〈塑造论哲学导引〉学术研讨会召开》。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2《为新发展观奠定哲学理论基础——读张全新著 〈塑造论哲学导引〉》李成果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自然辩证法教授)徐艳玲 (山东大学法学博士、副教授)。 《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刊物、中国哲学类核心刊物)1998.1《"塑造"与人的发展——读 〈塑造论哲学导引〉》包心鉴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学园》(北京大学研究生期刊)1998.1《世纪交汇点上的哲学沉思——与 〈塑造论哲学导引〉著者谈》(访谈录)。 《理论学刊》1998.3《黄钟大吕激越高昂——评张全新著 (塑造论哲学导引)》杨亚利 (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主办,靳辉明主编)1998.3《读〈塑造论哲学导引〉》秦庆武(山东社科院研究员)。 《山东社会科学》1998.3《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评张全新著 〈塑造论哲学导引〉》张友谊 (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教授)。 《社会科学战线》(中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8.4《哲学难题的合理解决——谈〈塑造论哲学导引〉》王南是(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朱鲁子(南开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 《时代论坛》1998.4发“塑造论哲学研究”专栏。 《哲学方法与哲学史——张全新著 〈塑造论哲学导引评介〉》刘蔚华(山东省社科联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原秘书长、教授)。 《难能可贵的哲学探索精神——评张全新教授哲学专著〈塑造论哲学导引〉》赵文禄(教授)。 《东西方哲学融汇的新探索——读张全新著〈塑造论哲学导引〉》田静 秦晓钟。 《穿越纷繁生活世界的沉静灵魂——谈张全新教授专著〈塑造论哲学导引〉》张雪晴。 香港《大公报》1998年4月11日发专版《跨世纪的哲学关注——张全新教授的 〈塑造论哲学导引〉引起广泛讨论》。 《大公报》1998.4.11《不只是为本世纪的人看 更是为下世纪的人看》香港大公报记者专访。 《大公报》1998.4.11《积极解决哲学难题的出色努力》王南是 (南开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大公报》1998.4.11《哲学历史呼唤中的现实哲学思考》潘立玉。 《大公报》1998.4.11《从逻辑学者的视角看过去》张含。 《大公报》1998.4.11《文化诠释与哲学创新》汪建(山东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烟台师院学报》1998.4《关于人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介绍 (塑造论哲学导引)》迟维东(副教授)。 《莱芜学刊》1998.10《论人的主体能力开发——评 (塑造论哲学导引)》王忠武(山东大学社会学与信息学院副教授》。 《中国市场经济报》(中共中央党校主办)1998.11.13。《〈塑造论哲学导引〉——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沉思》杨信礼(哲学博士)。 《九州华声报》(日本)1998.11《张全新与塑造论哲学》章鲁殷 《塑造论哲学原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余万字)1998年12月出版。 《哲学方法与哲学史》刘蔚华,《中国社会科学》己计划刊出(附上己排出的清样,供参考)。 张岱年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题词:“历史呼唤中的现实哲学思考”(1998.5.4)。 黄楠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题词;“塑造论哲学的大胆探索精神是可贵的”(1998.4)。 中国新闻社1998年9月29日发电讯稿:《〈塑造论哲学导引〉引起学界关注》海内外诸多报纸陆续刊发(略)。 名称:《中西哲学方法史研究》 完成时间:1996年1月 《中西哲学方法史研究》1997年获山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如何看待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这是哲学研究总是纠缠着的问题。作者在1982年出版过一本《形成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获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1989年出版过一本《逻辑哲学引论》(1991年《中国哲学年鉴》曾发表专文给予评介),涉及到当代哲学在逻辑学领域面临的困境,围绕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发表了种种看法。实际上,当代哲学不仅在逻辑学方面遇到困难,而且在语言哲学、艺术哲学、伦理哲学、技术哲学以及社会哲学、社会心理学诸领域都经受冲击。这显示着以往哲学在方法论方面的不足,显示着有必要深入对哲学不同于其它任何学科的方法加以进一步总结,显示着哲学体系需要变革的要求。《中西哲学方法史研究》通过总结哲学方法的历史,对于在哲学本身的方法论上的种种难题进行仔细研究,把西方的和中国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科学主义的和人本主义的,特别是当代现象学的、解释学的等等哲学方法论缺陷贯串起来加以具体分析,批评了应当注意纠正的倾向,特别强调了哲学应当坚持其不能混同于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学科的独特方法,从而专门由哲学方法论角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出路,阐发了作者经过多年思考的见解。
名称:《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 完成时间:2004年1月 专著《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对于上个世纪实证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分析学派、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流派中的教育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梳理,并论述了一些评价和启示。同时还著作了《教育哲学概论》(22万宇,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9月)一书。与此相关还撰写发表了《康德主体性道德哲学及其教育学意义》(《文史哲》[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试析存在主义的学生观》(《当代教育科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21期)、《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的使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东岳论丛》[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02年5月30日),以及前些年发表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道德建设问题》(《发展论坛》1997年第4期)等一系列论文。还有,承担组织山东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其中一项子课题即《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分析》。写作完成后部分内容载入省委领导同志组织编写的《关于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一书中;加入到张全新本人主编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上)一书中。此课题立足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的视野,对于社会思潮的引导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问题,对于其中关涉的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问题以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贴近当前实际的系统研究。这些都是一些与教育学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成果。 名称:《现代物理学中的“实在”与“时间”问题——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超弦理论及当代宇宙学的塑造论哲学审视》。 作者在自然科学领域,拿出大量精力对一些基础理论前沿学科中的、新进展加以审理。特别对于当代物理学中关涉主客体的争论,对于哥本哈根学派以至当代科学哲学家的广泛讨论,对于从爱因斯坦与玻尔到霍金与彭罗斯等物理学家长期争论中涉及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如何统一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对于成为争论焦点的EPR佯谬、测不准关系、薛定鄂猫假想实验以及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以及超弦理论和当代宇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形成了一系列论文,在某些刊物若干期中连载发表。最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现代物理学中的“实在”与“时间”问题》的专著。 作为与此相关的前期研究,还写作过《现代数学的方法论研究》(载《自然辩证法文集》1992年)、《列宁论自然科学中的“革命”和“危机”》(载《山东社会科学情况》1992年第6期)等论文,出版了《当代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凯德洛夫著)的20万字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量子力学的物理实在问题——关于当代物理学的塑造论哲学解读》在一些刊物上连载。《当代物理学的塑造论哲学审视》被《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另外还主持指导张鲁殷同志写作出版的《物理学教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一书,其中特别涉及了物理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
名称:《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 完成时间:1998年5月 《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获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笔者一直关注从塑造论哲学体系延伸论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以及这方面的原理研究如何投射、贯彻于我们的实践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重视对我们党的这方面认识进行研究。为此,特别关注了对第三代领导集体这方面的认识加以总结,并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从基本理论上提供理论论证和理论资源。 首先一个系列是,1996年,在全国最早对于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加以研究,曾发表过一万五千余字的专题论文,此文发表后,《新华文摘》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这前后的相关成果是,在《发展论坛》上开辟专论连续发表了《江泽民关于世界多样性的观点》、《江泽民关于创新意识的论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理论焦点》等论文。后来这一研究延伸至在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组织下进行关于第三代领导集体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一是研究写作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向21世纪的历史责任和理论贡献》(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是由此扩展至整个江泽民思想理论体系研究:作为副总编,配合省委领导同志,组织撰写了五卷本的《江泽民论述研究系列》,(山东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课题研究项目);作为主编组织撰写《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作为副主编组织写作《江泽民执政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上下卷)(山东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课题研究项目)等等在国内影响很大。还被中宣部调去作为中央文献写作的参考文献。三是配合中央关于“七一”讲话起草的调研和十六大报告起草的调研,若干次集中几个月参加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研室,特别是中宣部组织的一系列调研活动;在此过程中,还参加了中宣部关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纲要的研究和写作工作。
张教授目前进行科学研究的情况(含2000年及以后已完成的科研项目)
00BKS007 《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面向21世纪的历史责任和理论贡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年,经费5万元,课题项目第二总负责人。已完成,正式出版:第一次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一本50万字专著,第二次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套合有90万字的五卷本著作。 00ESH001 《社会工作转型与社会良性运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0年,自筹经费,第二位。已评审结题。 01BMJ05 《新时期干部理论教育与社会思潮引导》,山东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01年,经费3万元,课题项目总负责人,部分成果已分专题正式发表、出版。 98BKS009 《邓小平理论发展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项目,1998年第二负责人,经费2万元,2001年已完成,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00EKS003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年经费3.5万元,课题第三成员。 《发展:跨世纪中国的战略选择》,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1998年,第二位负责人,经费0.2万元,2000年已完成,济南出版社正式出版。 99EDJ002 《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项目承担者的第三位,自筹经费,2001年已完成。 《学风建设问题研究》,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项目,1998年,项目承担者第三位,经费0.5万元,2001年已完成,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 《山东中试基地发展规模和规划研究》,山东省科委软科学项目 1997年,自筹经费,第二位,2000年评审,结题。 《关于领导干部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自然辩证法学习》,山东省科协资助课题,2000年,经费0.2万元,第一位负责人,已结题,部分成果已在《求是》、《自然辩证法》等杂志上发表。 2001年参加中央为准备江泽民“七一讲话”所组织的调研。今年参加中宣部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研究和为十六大作准备的调研。2003年至2004年初参加中宣部组织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编写,起草“结论”部分,参加统稿。中宣部给山东省委发来表扬信。 《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主编,50万字,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东省讲师团系统课题。已结题,山东人民出版社已出版。 《哲学史与政治学思想发展》、《政治哲学文献史研究》(正组织研究生分专题研究)山东讲师团系统课题。
指导研究生情况
一、 指导硕士研究生情况 被聘为山东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1997年协助汪建教授、邹广文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
入学年月:1997年9月 研究方向:山师大政法系,现代西方哲学(张梅,硕士论文《卡西尔哲学的文化观》)(协助燕宏远教授) 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02年考上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生。
入学年月:1998年9月 研究方向:山师大政法系,现代西方哲学(韩连庆,硕士论文《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康德哲学》) 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备注:2001年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入学年月:1999年9月 研究方向:山师大政法系,现代西方哲学(付立华,硕士论文《论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学说》) 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备注:2002年考上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入学年月:2000年9月 研究方向:山师大政法系,现代西方哲学(杨礼银,拟写硕士论文《论罗尔斯的原初状态理论》) 2003年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现考上北师大博士研究生。
入学年月:2001年9月 研究方向:山师大政法系,现代西方哲学(王贵贤,《关于诺齐克的“最弱意义国家”》) 2004年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博士并留校任教。 2004年至2007年在山师政法系所带硕士有张海芳、黄小晏、王元晓、杜春峰、曲岫岩等。
入学年月:2007年9月
研究方向:山师大政法学院,现代西方哲学(赵文华,《杜威“情境”(situation)理论研究》;) 二、在国内外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情况
时间:2001年 协助的博士的研究方向:协助邹广文教授指导关于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的研究 人数: 1 人 国别、学校:中国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学院哲学系 担任工作:共同指导研究方向和论文写作
时间:2002年 协助的博士的研究方向:协助朱光明教授指导关于政治学中的社会心理研究 人数: 1 人 国别、学校:中国 北京师大 政治学专业 担任工作:指导研究方向和论文写作
三、主讲的研究生课程
1998年 德国古典哲学 一学期 研究生 2000年 康德与费希特、谢林的哲学 一学期 研究生 2001年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一学期 研究生 2002年 当代政治哲学原著选读 4 个半天 研究生 2003年 政治哲学与社会心理学 6个半天 研究生
四、指导的优秀硕士论文成果发表与鉴定、采用情况
研究生姓名:张梅(97级现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已考上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发表论文题目、鉴定、采用单位刊物及时间:①《实用主义复兴概观》,《国外社会科学》1999.4人大复印资料转载。②《论宗教、科学、艺术的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卡西尔文化观新探》,《济南大学学报》1999.4.③《寻求科技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统一》,《发展认坛》1999.2。④《洛克实体学说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1.5》。⑤《读中外德育思想研究文集》(书评),《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5。⑥ 《美国学者解读中国安全》一书部分翻译,2001.5。获奖情况:①1999年:山师大第六届“挑战杯”科研成果一等奖;②1998年:山师大学生科技成果大赛二等奖;③山师大2000年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研究生姓名:韩连庆(98级现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发表论文题目、鉴定、采用单位刊物及时间:①《市场经济与有秩序的自由》《发展论坛》1999.7,被人大复印资料1999.11转摘。②《哲学方向何处寻》《读书》2002.6。③《现象与刨子》,《读书》2001.11。④参编《千年之贤》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奖情况:山师大2001年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另外,把海德格尔原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美国印第安纳出版社1997年英文版,22万字)全部译成中文,张全新正在校正,联系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研究生姓名:付立华(2001级现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考上山东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发表论文题目、鉴定、采用单位刊物及时间:①《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理论学习》2000.5。②《高起点与大失误》,《明镜月刊》2000.9。③《论全面创新》,《理论学习》2001.6。④《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理论学习》2001.12。⑤《干部的吃饭》,《明镜月刊》2002.1。⑥硕士论文《论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正联系结集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获奖情况:①“The man of reason”获英国皇家哲学院、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获奖证书。②获山师大2002年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③获山师大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征文评选一等奖。④获2001年“挑战杯”第八届山师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⑤2002届优秀毕业生(省教育厅)。⑥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省学联。)
研究生姓名:杨礼银(2000级硕士研究生) 发表论文题目、鉴定、采用单位刊物及时间:①《“三个代表”与“三个规律”》,《理论学习》2001.12。②《论斯宾诺莎的自我保存思想》,《理论学习》2002.10。(2002级,现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研究生姓名:王贵贤(2001级硕士研究生) 发表论文题目、鉴定、采用单位刊物及时间:《柏拉图的理念论与波普第三世界理论的异同》,《理论学习》2002.10。
研究生姓名:赵文华(2007级硕士研究生)
发表论文题目、鉴定、采用刊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伦理价值思考》,《理论学习》2009年第3期。优秀毕业论文《杜威“情境(situation)”理论研究》。 |